昨日书卷已成,明日篇章待启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简讯

简讯

昨日书卷已成,明日篇章待启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简讯

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下午,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在ZOOM上召开了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主席李岘、副主席文昊、财务长谭瑞钦、秘书长崔萍、副秘书长史德亮、会员理事苏飒、外联理事刘菲等全体人员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李岘主席就作协上一季度的工作所作的报告并讨论了协会下一阶段工作的相关议题,

李岘主席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体协会成员的大力支持和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过去的三个月当中,协会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首届“美中作协杯”全球影视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提交作品已于9月30日截止,共收到近百部作品,现在已经进入初审阶段。10月30日完成后,11月进入复审和终审工作。其他相关事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2.波士顿之行完美收官。 9月20日,美中作协在李岘主席的带领下,一行十四人从美国不同的城市汇聚到波士顿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在此次电影节上:

(1)举办了美中作协哈佛论坛“如何使文学创意与影视叙事交相辉映”,与会会员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心得体会。

(2)协会14名成员获得“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奖:最佳小说IP奖刘菲《阿呆买房记》、李岘《无处安放》;最佳微短剧集IP奖:李岘《剧本杀》。最佳IP奖:简妮 VS《当太阳遇见月亮》、水仙 VS《美国医院所见所闻》、雅兰 VS《红包》、钟梅 VS《中国花瓶》、李宜璇 VS《跨越海洋的她们》、陈桅 VS《旧金山不相信眼泪》、洪萍 VS《看世界》、史德亮 VS《美女巧英和他的六任丈夫》、李莉 VS《传承》、苏颯 VS《蓝花楹》、张慧玲 VS《画疗》、曾晓文 VS《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

(3)由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组委会安排的五组论坛在哈佛大学会议室展开。由新闻媒体人、影视编导、作家和艺术院校的教授组成的五位主持人和十几位嘉宾,从创作、理论和市场等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带动了会场热烈的学术气氛。美中作协主席李岘博士,作为《华语IP海外市场及探讨》penal的嘉宾,她谈到源起于中国的微短剧集,随着“出海”的热潮在海外遍地开花。这不仅为海外的影视人带来了生机,也为文友们带来文字与镜头相结合的崭新平台。因为微短剧集投资小,拍摄周期短,受众面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的优势使剧本拍摄落地的几率大增。并且微短剧的奇思妙想与剧情快闪的形式都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心态和生活节奏,使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基本的审美享受。她通过短视频介绍了美中作协正在举办的“首届全球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的情况以及“世界微短剧研究会”,宣传效果极好。

3.接待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10月4日,美国中文作家协会迎来了加拿大华裔作家美国西部邮轮访问团的到访。主席李岘在家带领秘书长崔萍和会员简妮及张慧玲接待加华协会一行13人。座谈会上,李岘主席介绍了美中作协利用互连网的优势,通过协会网站、《龙裔文学》微信公众号、“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及《华人》杂志专栏等平台收藏和宣传美中作协会员的作品,并通过主办全球大奖赛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她说,海外文学团体应该多做交流,通过互动更好地推动文学团体的发展与进步。加拿大华裔作协陈浩泉会长对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的热情接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说“美加同属华人社区,我们应该多来往,多交流,共同为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随后,李岘主席和陈浩泉会长向对方协会互赠了作品集。加拿大华裔作协理事曾庆彪向美中作协赠送了一幅题为“以文会友”的墨宝,象征着文学的深厚情谊。接着两家协会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文学创作交流,接连分享了各自的作品。这次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家作协之间的友谊,也为未来更多的合作与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美中作协举办的“第二十一期命题征文”如期完成。本期征文以《期待遇见,等待重逢》、《乡音》为主题展开创作,共入选11篇,分别是:李莉:《风中的百合》崔萍:《父亲节怀想》简妮:《贵人在天堂》丁岚:《槐树林的灵魂》葛杭松:《记忆中的乡音》顾尔石:《家乡永远欢迎你》沈林沼(常照):《岂知千万树,都向岁时开》李岘:《如果我们重逢过》钟梅:《听觉故乡》郝晋:《乡音晋语和我》谭瑞钦:《意难忘》。以上篇目已刊登在作协网站并分三期刊登载在《华人》杂志上。

5. 许晓妮的外联理事由刘菲接任。原美中作协外联理事许晓妮因个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担任作协外联理事,按照章程规定“理事会成员必须做满一届,如提前退出,不论何种理由,都将通报全体会员,由理事会甄选替补成员。并不再算作本届理事会成员体现在作协网站及作协文集等宣传平台上”,因此理事会按照章程增补刘菲为外联理事。

6. 苏飒介绍新会员入会情况。会员理事苏飒介绍了上个季度新近入会的会员,他们是:刘雅兰、符水仙。

    在总结了前三个月的工作之后,会议一如既往地对后三个月的工作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以下议题: 

1.   “美中作协杯”首届全球影视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11月底前完成全部评选,同时进行颁奖会仪式的相关筹备工作。

2. 2024年诗歌论坛和征文选题。初步确定论坛时间为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主讲人文昱,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博士候选人,目前,她的研究重点是中国中世纪诗歌中的独特写作风格及怪异美学,探讨的主题包括知识分子的困境、贫困与苦难、疾病、畸形与残疾以及诗歌感知的美学转变,主要集中于唐代中晚期(公元766-907年)诗人群体的批判性创作。她的研究成果曾在多次国际及跨学科会议上发表。论坛题目: 从柳影到霓裳——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意向运用暨美国中文作家协会2024年诗歌论坛。主持人文昊。目前海报正在制作中并将于近日推出。

3.因理事会人员变动,修改理事会网站信息和照片。

历时近四个小时的会议,在大家互道珍重中结束。

(理事会成员合影)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崔萍供稿)

 

 

                                                                                                        

简讯《携手共进——美国、加拿大华裔作家交流侧记》

十月的圣地亚哥,沐浴在金秋的阳光中,仿佛一幅诗意的画卷。10月4日,美国中文作家协会迎来了加拿大华裔作家美国西部邮轮访问团的到访。

成立于1987年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加拿大华人作家的创作与文学研究,举办多种文学活动,促进加拿大华裔作家与世界各地作家的交流与合作。这次访问团共13人,由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陈浩泉担任团长,副会长陈华英担任副团长。成员包括协会理事陈丽芬、李敏仪、周孟川、曹小莉、曾庆彪,以及会员苏阿冠、黄冬冬、曹小平、林伟芝。此外,陈浩泉会长的夫人黄婉儿、会员黄冬冬的未婚妻李绮晴也随团同行。他们此次的文学之旅途径美国的西海岸旧金山、圣地亚哥和洛杉矶三座城市,与当地华文作家进行文学交流。

在圣地亚哥,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李岘主席在家中安排了午宴,接待了13位远道而来的文友。美中作协秘书长崔萍、会员简妮和张慧玲也代表协会参与了接待工作。

午餐开始前,两家协会参会人员进行了文学交流。在座谈会上,美中作协秘书长崔萍作为司仪,请美中作协李岘主席和加拿大华裔作协陈浩泉会长讲话。李岘主席坦诚地介绍了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的会员分散在美国不同的城市,所以这次活动仅以几位居住在圣地亚哥的成员代表作协参加接待工作。会上,她简单地介绍了美中作协利用互连网的优势,通过协会网站、《龙裔文学》微信公众号、“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及《华人》杂志专栏等平台收藏和宣传美中作协会员的作品,并通过主办全球大奖赛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她说,海外文学团体应该多做交流,通过互动更好地推动文学团体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她希望通过两个协会会员相互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与文化背景,加深对彼此文学创作的理解与欣赏。

加拿大华裔作协陈浩泉会长对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的热情招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并说“美加同属华人社区,我们应该多来往,多交流,共同为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今后也有机会邀请你们组团来加拿大访问。”

随后,李岘主席向访问团赠送了美中作协的三本文集《心语》、《心旅》和《心叙》。作为回应,陈浩泉会长代表访问团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回赠了他的文集《鹿野山庄稿签》和协会文集《加拿大华人文学论文集》,以及副会长陈华英的文集《童眼》。此外,陈华英副会长也介绍了她的创作历程,并向李岘主席赠送了她个人最新出版的专著《土拨鼠》和《做个魅力加国人》。加拿大华裔作协理事曾庆彪向美中作协赠送了一幅题为“以文会友”的墨宝,象征着文学的深厚情谊。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崔萍主持活动)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李岘主席(左)向陈浩泉会长(右)赠送作协文集)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陈浩泉会长向美中作协李岘主席赠送三本文集)

(加华作协副会长陈华英(左一)赠送李岘主席两本自己刚刚出版的文集)

(加拿大华裔作家、书法家曾庆彪先生向美中作协赠送了自己的墨宝。)

(美中作协会员简妮发表感言)

接下来两家协会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文学创作交流。美中作协成员崔萍、简妮、张慧玲,各自交流了创作心得。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的黄冬冬在交流中率先诵读了他最新创作的诗歌,诗句中满载着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仿佛带领大家进入了他的心灵世界,现场气氛立刻被点燃。随着黄冬冬的朗诵结束,其他成员也纷纷响应,接连分享了各自的作品。美中作协会员张慧玲也朗诵了自己的一篇诗作,声情并茂,将座谈会推向了高潮。一时间,文学的激情在空气中激荡,仿佛每一句诗、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独特的故事,使现场气氛愉悦而热烈。

(加华作协会员黄冬冬朗诵自己的诗作)

(加华作协理事曹小莉朗诵自己的诗作)

(加华作协会员曹小平朗诵自己的诗作)

(加华作协理事陈丽芬朗诵了自己的诗作)

(美中作协会员张慧玲朗诵她的诗作)

(美中作协秘书长崔萍发言)

(座谈中)

在这场别具一格的交流中,充分体现出美加两国的华人作家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感悟,以文学作为载体,承载着个人的经历、文化的烙印与思想的碰撞,通过文字展现出彼此的创作灵感与情感世界。

地处北美,两家协会在跨越国界的心灵交汇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为未来更多的合作与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分别时大家依然意犹未尽。“Together is Power”。这句写在蛋糕上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合作的力量与文学交流的意义。

美加华人作家合影留念

宾主合影:左起陈会长夫人黄婉儿、陈浩泉会长、李主席的先生Hal、李岘主席

活动花絮:

(圣地亚哥地处美墨边境,故以墨西哥餐招待远道而来的来宾)

(李岘主席用自家种的石榴招待客人)

(男主人用自制的墨西哥酒MARGARITAS招待来宾)

(李主席的先生和张慧玲的先生帮助筹备午宴)

(叙旧)

(后厨)

(参会人员用餐)

(成员人员用餐)

(参会人员用餐)

本次接待活动成员,累却快乐着。

(再见)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秘书长崔萍报道)

李岘在电影节哈佛主论坛上的发言




题记: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举办了五场研讨会,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李岘博士的发言如下:

主持人赵迟:我们首先邀请李岘老师分享一下,李老师您好,您作为文学博士,又曾在国内电视台从事电视剧的工作11年,到美国后为了支持海外华语作家创立了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今年也是您带领作家协会走过第一个十年,从您在中美两国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对华语IP海外市场的观察,您对目前海外方兴正艾的微短剧市场怎么看?

李岘答:感谢主持人赵迟老师的介绍。其实今天在坐的参会人员有许多都是专业的影视编导和制片人。虽然我从事了很多年的影视专业,但是我到美国已经32年了,从最初由专业变成了业余,后来彻底地转向文字,进行华文教学和华文文学的创作。但是在坐的许多人一定会认同我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影视专业有一种魔力,一旦结缘便深入骨髓。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身处“触电”和“断电”都欲罢不能的情况下,我开始关注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微短剧市场。最初我很好奇一分钟一集的故事能说明什么,按着传统的影视剧集来说,连跑提纲都来不及。但是我看了一些微短剧集之后,不得不承认它是市场经济衍生出来的一个影视分支,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必将枝繁叶茂。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已经接受了碎片化时间带来的审美享受。而微短剧的奇思妙想与剧情快闪的形式都符合现代人的心态和生活节奏。

主持人赵迟:可否就“如何确定和提出最有前途的主题和创意”介绍一下您是如何通过协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华语作品走向世界?

李岘答:大家都知道,微短剧源起于中国,随着“出海”的热潮在海外遍地开花。这不仅为海外的影视人带来了生机,也为文友们带来文字与镜头相结合的崭新平台。因为微短剧集投资小,拍摄周期短,受众面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的优势使剧本拍摄落地的几率大增。所以,为了帮助和鼓励文学创作者将文学作品转化为视听艺术,我们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与美国Dreamood Pictures影视公司举办了“美中作协杯”首届全球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刚才主持人提到“如何确定和提出最有前途的主题和创意”,我觉得微短剧与传统影视剧集的最大的不同是题裁和体裁可以多样化和自由化。因此我们大奖赛”给出的五个主题也非常宽泛,如:逆袭人生、个人成长、浪漫爱情、女性主义、文化碰撞。

    我认为“美中作协杯”大奖赛与本届国际IP电影节异曲同工,都是为海外热爱文学创作和影视艺术的人牵线搭桥。也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们成立了世界微短剧研究会,希望对方兴正艾的微短剧进行探索和分析,帮助创作者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微短剧的质量,使世界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微短剧得以相互推动。欢迎业界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我们会通过研究会网站将你们的学术思想和荧屏经验发扬光大。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感谢第二届国际IP电影节组委会,特别是总策划Sunny历时大半年的时间带来团队为我们搭建了这样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

 













简讯:文学与荧屏交相辉映

简讯:                                          

    文学与荧屏交相辉映

                ——美中作协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纪实

 

 

                                               一、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哈佛论坛        

 

        金秋九月。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在几天的会议期间,与会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参会成员亦是如此。

        9月20日,美中作协在李岘主席的带领下,一行十四人从美国不同的城市汇聚到波士顿参加此次盛会。

(照片右起:美中作协会员洪萍、钟梅、文友心漫、电影节总策划Sunny Zhang,龙腾基金会董事长玛丽、美中作协主席李岘、会员张慧玲、刘菲、水仙、雅兰在开幕式上合影)

       21号上午,由组委会安排,美中作协在哈佛大学先行召开了一场题为“如何使文学创意与影视叙事交相辉映”的论坛。李岘主席作为主持人率先发言,她指出在哈佛大学举办美中作协论坛是协会的一大盛事,希望与会成员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或介绍自己参加本届IP电影节的作品。

(美中作协主席李岘在主持论坛)

会员陈桅首先分享了她的小说《岚》及改编的IP作品,接着是李宜璇的《她们》、史德亮的百位人物《芥子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IP能够在这次电影节上脱颖而出,有机会搬上荧屏。洪萍介绍了自己担任作协有声频道工作的体验,希望把有声作品过度到短视频。

       新会员钟梅递交的IP作品是《中国花瓶》,一个经历了跌落又自毁重生的故事。作为一名资深电视剧编剧,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故事性强,充满冲突与张力;画面要强並具有转化性,不能大幅度心理描述,创作中要具备画面意识;人物的精神内涵要有一定深度;还要有社会热点,敢言人所未言。

        张慧玲、苏飒、简妮、李莉、符水仙和刘雅兰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畅叙自己对此次论坛盛会的感受。她们表示写作不仅要顺应时代,更要做文坛弄潮儿引领创作潮流——随着AI技术的成熟,文学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被转化成影视作品。

      最后任国平老师发言提醒大家切勿过份激动,创作IP到搬上屏幕是一个漫长过程。

      美中协会的哈佛论坛从上午八点半开始到十点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在热烈而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美中作协与会人员合影(一排左起):刘菲、任国平、李岘、史德亮、苏飒、(二排右起:简妮、李莉、张慧玲、刘雅兰、符水仙、李宜璇、陈桅、钟梅、洪萍)

                                               二、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主论坛

 

       21号,由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组委会安排的五组论坛在哈佛大学会议室展开。由新闻媒体人、影视编导、作家和艺术院校的教授组成的五位主持人和十几位嘉宾,从创作、理论和市场等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带动了会场热烈的学术气氛。美中作协主席李岘博士,作为《华语IP海外市场及探讨》penal的嘉宾,她谈到源起于中国的微短剧集,随着“出海”的热潮在海外遍地开花。这不仅为海外的影视人带来了生机,也为文友们带来文字与镜头相结合的崭新平台。因为微短剧集投资小,拍摄周期短,受众面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的优势使剧本拍摄落地的几率大增。并且微短剧的奇思妙想与剧情快闪的形式都符合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心态和生活节奏,使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得基本的审美享受。

(图: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总策划Sunny Zhang发言)

       她通过短视频介绍了美中作协正在举办的“首届全球微短剧集文学剧本大奖赛”的情况以及“世界微短剧研究会”本月推荐的三部作品。与会者惊叹于海外文学团体已经开始迎接挑战,为文友们搭建了通过视听艺术展现自己作品的平台。

       一整天的论坛给大家带来不断的新见地和激励。写作者们感到时代的冲击也看到了无限的机会。道路虽不平坦,但曙光乍现,信心满满!

 

                                                三、在“华二代”的歌舞声中颁奖

       9月21日晚,第二届国际华语原创IP电影节在波士顿市政大厅隆重举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二代”以他们精湛的歌舞音乐等才艺展现出新一代华人的崭新面貌。与此同时,组委会为几十位获奖人颁奖。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有十四位成员获得不同奖项:

最佳小说IP奖:刘菲《阿呆买房记》、李岘《无处安放》

最佳微短剧集IP奖:李岘《剧本杀》

最佳IP奖:

简妮 VS《当太阳遇见月亮》
水仙 VS《美國醫院所見所聞》
雅兰 VS《红包》
钟梅 VS《中国花瓶》
李宜璇 VS《跨越海洋的她们》
陈桅 VS《旧金山不相信眼泪》
洪萍 VS《看世界》
史德亮 VS《美女巧英和他的六任丈夫》
李莉 VS《传承》
苏颯 VS《蓝花楹》
张慧玲 VS《画疗》

曾晓文 VS《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

 

(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

难忘今宵。那一晚美中作协参会成员在群里自发地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感言。大家觉得此行收获超过预期,非常感谢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为大家创造的这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感谢总策划Sunny为这次活动付出的心力和时间。会后,大家都主动地提交了个人感言,表达了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报道)